版權與盜版的相愛相殺:我需要網址,為了人類的文化與希望?
2020 年 4 月,規模龐大的國內盜版影音網站楓林網遭到查抄法辦。這對部分習慣使用線上未授權影音資源的用戶而言,無疑是一大震撼。
2021 年 1 月,中國同樣獲利可觀的「人人影視字幕組」,也因為侵害著作權案由就逮。似乎反映了正規授權的線上串流平台在近年興起後,有關單位對於既有盜版營利事業的遲來重視。
然而,近期受到防疫警戒影響,大眾普遍長時間在家的生活習慣變化,卻反而導致網路上相關平台大量增加。儘管他們同業偶爾有人出事,會呈現出一時風聲鶴唳,紛紛暫時關閉或「轉型」來躲避查緝。卻往往只是稍稍安分一陣子。等風頭過去後,便會再重操舊業。
種種相關事件,不時就會帶起盜版合理性與否的諸多爭論。乍聽之下頗為奇怪:既然都叫做「盜」版了,又哪來的合理性可言?不過一來這和盜版概念的定義有關,二則關係到媒體資訊的近用權、渠道暢通與否,以及資源公開自由化發展下,對於社群和文化的影響。
雖然這話題應該還能再吵上半個世紀也沒有結論,但我們還是能就身邊所及的例子或論述初步交流。若加上「專利權」恐怕會更複雜,在此僅先聚焦在「著作權」相關話題進行討論。
盜版的源起
說到底,最初之所以產生盜版,當然是因為有利可圖。古時候少有盜版,一來可能是史籍未載,二來在後工業革命以前,盜版本身恐怕成本過高,是一樁不划算的生意。
試著想像一下:若你是生活在十六世紀佛羅倫斯的美術貿易商,某天靈機一動,想說可以複製文藝復興三傑的名畫,藉此到別的國家兜售,你能怎麼做?自己仿畫蒙娜麗莎跟聖母像嗎?還是培養一個有大師畫力的畫家來做這門生意?真有這麼厲害的工夫,不如自炊自售就好啦。
到了現代,得益於印刷術及電腦多媒體技術的先進和平價發展,加上包括紙本刊物、音樂或影視娛樂等事物,種種大量可複製的精神性庶民文化空前普及,才使得盜版生意變得可行,甚至足以大發利市。省去了產品研發、市場調查、廣告行銷、傳統通路營運等固定成本,盜版商只需要取得原始文本複印、拷貝、散布,再以相當程度低於市場行情價的形式販售,甚至免費提供、僅透過訪客流量收取廣告費,就能夠從中獲益。
特定形式的正版資源通常相對昂貴,加上一般群眾不一定認同該物件具備相應價值,導致消費者傾向選擇更加便宜的盜版,是其來有自。但另一方面,有時候之所以使用未付費授權的資源,其實是因為正版可及性太低的緣故。
以日本動畫為例,在串流影音播放隨著網路技術進步而普及以前,早期(大約千禧年之前)多數觀眾只能從本國電視頻道此單一途徑觀賞,電視台播什麼就看什麼,受制於頻道每週的固定播放時間,而且還有廣告、在地化配音、配合國情刪剪內容等。雖然陸續有專門的動畫頻道(例如首華、中都,和後來的Animax)出現,觀眾被動接受播映內容的狀態仍未改變。
2000年以後,隨著中國都市地區網路普及,以翻譯、在外國電視節目或影碟加上自製中譯字幕的「字幕組」,遂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加上 BT、emule 等 P2P 上傳/下載網路資源協定的流行,「從網路抓動畫/影集」的做法故而喧騰一時。
雖然仍有一些動畫代理商在國內發行影碟,然而除了因為品項不多,導致愛好者們選擇有限之外,當時候流通的 VCD 畫質實在令人鼻酸。DVD 則不僅價格相對較高,更尷尬的是,畫質還不如字幕組釋出的檔案——而且是肉眼可辨的差距(480p vs. 720p 以上)。花錢之後獲得的品質,竟然還遜於免費下載……。
基於愛好而收藏,動漫畫粉絲其實不太在意花更多錢買到品質更好的東西。但或許國內市場畢竟不夠大,藍光(BD)版本動畫在臺灣發行,至今仍寥寥可數。這當然也和訂閱制的串流影音成為常態有關。
電子遊戲方面,則因為早期代理進國內的電玩相對稀少,尤其是家用主機的遊戲,直到九O年代下半以前,似乎在臺灣都沒有比較正式的發行和傳銷,這使得國內玩家若非少數人購買極其昂貴的水貨(例如,傳聞中一捲要價新台幣三千元以上的《洛克人X3》超任卡帶),要不然就是跟小賣店購買三片一百的 PS 燒錄光碟。當時候飛航通路不像現在這麼普及,連帶使得國外帶回來的水貨價碼居高不下,因此買正版遊戲的玩家,還會被同學取笑是盤子……。
當然,那樣的嘲諷完全是不正確的,只能說是一段時代的錯誤:缺乏良好正規管道取得正版軟體、又想支持遊戲公司的玩家,只好被迫在水貨商賺取暴利的前提下購買遊戲。所幸隨著空中航運庶民化,以及全球化使得文化商品透過代理發行遍布各地,加上網路數位進展使得資訊/資源流通發達,那類情形至今才變得比較少見。
盜版的價值
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當然也不得不承認:盜版的流行,使各色文本得以更廣泛地讓更多大眾接觸到,進而深化文化的發展。這或許還有助於智識的普及化。
義務教育尚未產生的十八世紀以前,大多數知識、閱讀和書寫技術,都掌握在王侯世家、士族、修士僧侶等特定階級手中,因此相當程度阻斷了階級的流動。作為上層社會的專利,知識、文化是昂貴的產品,也是鞏固權力的重要資本之一。儘管經歷二十世紀後半資本主義狂飆成長,促進生產線全球分工,使得文化商品變得相對平價,菁英文化大眾化的大環境下,對於一般授薪階級而言,手頭也不見得有那麼多餘錢足以完全面向正版,支應為數眾多的文化消費……。
因此,盜版資源的存在,就使得消費能力有限的群眾,能夠有更多機會接觸到本來無緣獲取的更多資訊,從而以更廣泛的範圍,形成興趣為中心討論、交流的文化圈,讓文化本體受到更多人所認識。
雖然背景並不正當,當今日本 ACG 文化會廣範圍的世界風行,相關盜版資源可說是「功」不可沒。
日本 ACG 產業何其龐大,但同時內需市場已完全足以支撐產業發展,使得他們早期對世界範圍海外授權/經營的態度都相對消極。即便到了現在,有正式授權海外的日本漫畫,仍僅是其總發行量的九牛一毛,而有太多非暢銷、非知名作者、非主流題材、非出版社主力推廣的作品,僅限於日本本土流通。這時候,經由漫畫迷自主翻譯,在網路等其他非正規通路散布的盜版資源,就是其他國家愛好者接觸未授權作品的少數便利管道。
事實上,因為盜版推波助瀾,使得作品受到主流出版商注意,從而「逆流」正式取得版權發行者,恐怕也有相當的數量。要不然,很難想像如《異世界歸來的舅舅》(異世界おじさん, 2018-)等這種奇怪漫畫,會有正式譯介到國內的一天。
至於其他如禁片、禁書等官方禁制項目,藉由盜版而達到傳播的目的,其意義更是不在話下。例如賈樟柯(1970-)雖然是國際聲望崇隆的中國導演,但要在中國當地公開場合,看到他的特定幾部電影,也並非容易之事。政治因素經常成為文藝創作和流傳的阻力。這或許是為什麼《天注定》(2013)等賈樟柯作品,一直都無法在臺灣發行影碟:因為那些社會批判的內容,有悖於對臺宣傳「繁榮昇平新中國」的方針。
部分被以為禁止出版發行的作品,有時候則不一定是政府真的施行強硬規範,而是發行商的一種默契。像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 1922-1975)的電影在世界多國遭禁,而並未真的查禁的國家也不見得會在市面流通。這在邪典電影(Cult Film)格外常見。如《粉紅色火烈鳥》(Pink Flamingos, 1972)或《洛基恐怖秀》(The 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 1975)等怪誕、觀眾族群極度受限的作品,大概都很難想像可以賣給什麼樣的消費者。在某一段時間裡的部分地區,盜版便成為極少數得以取得的途徑。
「資源典藏」的意義,使得盜版為文化研究帶來正向價值。帕索里尼、園子溫(1961-)、佐杜洛夫斯基(Alejandro Jodorowsky, 1929-)等以異色題材展演的大師,其作品當中遠遠偏離世道所能忍受的血腥暴力、色情悖德、精神污染等要素,註定他們只會偶爾在特定影展上露面。盜版於是成為保存特殊美學文化的收納庫。
又例如說,2019 年 7 月底,收藏有巨量日式 ACG 相關成人情色資源、被暱稱為「熊貓網」的圖庫網站 E-Hentai,曾經一時宣告閉站。頓時,網路紳士們莫不如喪考妣、餓莩遍野……。
雖然後來在同年 8 月初,E-Hentai 便很快恢復運作,但這次的短時間震盪不僅帶起諸多謠言和陰謀論(官方試圖監控/管理數位色情物件、荷蘭政府相關修法使得網路成人資源形勢嚴峻、因為兒童色情圖像傳播導致被有關單位盯上……等等),同時使網民產生了危機意識:假使網路上的成人漫畫/圖像真的絕跡,那將會是一段文化歷史的消亡。
考慮到色情影音、圖像在收藏和實用上所必備的私密性,絕大多數人並不會在自家堆放相關產品,或者僅僅隱藏在連主人本身都會遺忘的陰暗角落。見不得光的常態,使得情色文化載體更容易因故佚失,而且鮮少會有人因此公開為其捍衛存在的價值。這對於文化研究而言,必然將是一項重大損失。
「我需要網址,為了研究用途」,本來只是徵求色情連結的網路迷因笑話,但如今我們確實有了《成人漫畫研究史》、《成人漫畫表現史》等學術專著,研究色情文化當然是可能的。食、色,性也。作為檯面下庶民文化的重要一環,要想大規模進行探討、耙梳其中歷史演進,像 E-Hentai 這種非授權網站作為資源集中處,或許是必要的存在。
泛泛而談,盜版的確有其值得肯定的面向,然而這並不能夠消解盜版行為必然造成的傷害。下一篇文章將依此為進路,繼續討論有關盜版的其他意義。(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