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因和迷因學:文化是如何演化的?

在電影《小丑》中,瓦昆·菲尼克斯在樓梯上獨舞的場景也成為2019年流行的迷因素材...
在電影《小丑》中,瓦昆·菲尼克斯在樓梯上獨舞的場景也成為2019年流行的迷因素材之一。

為什麼孔雀會開屏?為什麼國王企鵝有黑色的背和白肚子?十九世紀演化論誕生以來,隨著達爾文、孟德爾等人的創見,人們多了一個方法看待萬物的複雜:「給定環境情況,怎樣的基因容易成為贏家瀰漫開來?」這類問題不容易嚴謹回答,但往往指向有意義的生物學探究。

人類比其他生物複雜,因為人類如何生活很大程度受文化影響。為什麼宗教、愛國主義和都市傳說流行?這種問題很難只訴諸基因的演化來給出完整答案,於是有人開始問:「如果文化就跟基因一樣會演化呢?」

這個問法的起源,很剛好,也是迷因meme)這個詞的起源。

迷因基因大對決

迷因跟生物基因演化有很多地方可以類比:

複製:迷因會複製自己,你分享的迷因來自朋友的社群貼文,而他則是從某個論壇複製貼上。
變異:迷因會變異,你一定看過某個梗圖被重製加上熱門元素,因此更受歡迎。
篩選:迷因跟生物一樣,在資源有限的環境面對篩選。生物爭取空間食物和交配機會,迷因則爭取人類的心靈注意力。

在 1976 年的經典著作《自私的基因》裡,演化生物學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湊出了「meme」(迷因)這個詞,用來指稱一種「新的複製者」、「文化傳遞的單位」。

對生物學家來說,基因存在於生物體內,藉由細胞運作複製自己,傳遞給後代。對道金斯來說,迷因存在於人類的心靈,藉由人類的模仿能力複製自己,傳遞給其他人類。

當然,七零年代沒有網路社群,也沒有網路迷因和梗圖,道金斯心裏想的「迷因」意思更為廣泛:歌曲的旋律、鞋子的款式、打招呼的手勢、童話故事的劇情...任何人類可以模仿、複製、改作、流傳的文化內容,都算是迷因。以此標準來看,在網路上,「來人啊餵公子吃餅」、「你塑膠我啊」、「一隻穿雲箭」之類的成句算是迷因,各種梗和梗圖當然也算。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裡創造了「meme」一詞,用來指文化的傳遞單位。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裡創造了「meme」一詞,用來指文化的傳遞單位。

迷因如何說明世界

面對萬物的複雜,生物學家問:

「給定環境情況,怎樣的基因容易成為贏家瀰漫開來?」

道金斯的洞見讓我們能把這個問法用於文化:

「面對世界上的一堆人類大腦,怎樣的迷因容易成為贏家瀰漫開來?」。

例如,對於道金斯這樣的無神論者來說,基督教「地獄之火」的想法顯然荒謬,但如此荒謬的迷信為什麼會流行?或許就是因為它的簡單讓人容易理解,它的嚴厲讓人有足夠動機去傳播,而它的世界觀設定,也能搭配各種心理偏誤,讓人難以找到證據反駁。

一個想法容易瀰漫開來,不代表它理性符實,也不代表它對人最有利。道金斯提出的問法,讓我們有新的方向去思考:人類的生活文化,為什麼會長成現在這樣?

道金斯的提問,在20世紀末期逐漸演變成一個學術分類:迷因學(memetics)。這個領域的研究者,以基因演化的類比,試圖看懂人類文化。心理學家布萊克摩(Susan Blackmore)在兩千年出版的《迷因機器》(The Meme Machine)裡為迷因學說好話,想要把一些基礎的理論要素談清楚,並嘗試進一步的應用。

迷因學至今仍充滿爭議,有些人認為它尚未發展出穩固的方法論和基本定義,有些人批評它只能生產無法否證的「just-so story」,不過這並不妨礙我們理解迷因學,以及那些兼具趣味和啟發性的迷因假說。

在《迷因機器》裡,布萊克摩刻畫迷因學的基本概念,並試圖為各種文化現象提出迷因說明...
在《迷因機器》裡,布萊克摩刻畫迷因學的基本概念,並試圖為各種文化現象提出迷因說明。

從連鎖信到利他主義

「面對世界上的一堆人類大腦,怎樣的迷因容易成為贏家瀰漫開來?」布萊克摩認為,這樣的「迷因觀點」有機會解釋一些從基因演化和務實角度不見得好說明的現象。

某首流行歌膾炙人口,或許是因為它好聽撫慰人心,那連鎖信(chain letter)呢?為什麼「除非你七天之內把這封信寄給七個人,否則會招致不幸」這種近乎垃圾的內容會在人類社群裡散佈開來?迷因觀點提供了至少看起來有說服力的說明:信件裡的威脅帶來強烈散佈動機,使它容易成為贏家瀰漫開來。

不只連鎖信,布萊克摩指出,迷因觀點也能為其他更大問題帶來啟發。

例如,為什麼人類有利他傾向(altruism),會做出損己利人的事情?這個問題引發了演化生物學上關於天擇層級和演化模型的大量爭論。然而從迷因觀點來思考,一個粗略但符合直覺的洞見呼之欲出:有利他傾向的人有好人緣,有更多人聽他說話,因此利他傾向有散佈優勢。

人為什麼這麼愛說話?

在《迷因機器》裡,布萊克摩的另一演示,是用迷因觀點說明為何人愛說話。

人類慣於說話,而且愛說話,就算沒有什麼重要的事情,我們還是講個不停。圖書館需要特別定下規矩才能阻止人說話,但沒聽過哪些地方需要訂規矩強迫人說話。

「為什麼人類這麼愛說話?」這個問題引發生物學家興趣,因為說不重要的話似乎是白白消耗能量,這讓基因演化方向的說明,多了一個任務需要解決。

雖然不見得就正確,但迷因觀點在這裡也提供了有用問法:面對世界上的一堆人類大腦,怎樣的迷因容易成為贏家瀰漫開來?

迷因會找到出路:口語是傳遞特定類型迷因非常有效的工具:快速、準確、能引起注意,對人來說講話耗費能量,但除非耗費的能量危及生存延續,否則人很難阻止迷因自己找到出路。生活在社會裡,人腦裡儲存的是一卡車思想,這些思想當初能夠從社會流進你的大腦,已經證明了它們的競爭力,它們可能是八卦消息,讓你有興趣聽也有興趣講,或者是「七天內不傳出去會引發不幸」這種內建散佈力的迷因。人可以一時不說話,但遲早會無法抵抗這些迷因的誘惑。

「鼓勵說話的文化」是強勢迷因:在不同場合,說話是否恰當,受到社會文化影響,而文化又是人互動而成。如果沒有外部的理由(如圖書館必須保持安靜)左右人是否該說話,那麼,哪種文化會勝出?

1.鼓勵說話的文化:沒人說話很尷尬、搭話是友善的表現。

2.鼓勵靜默的文化:沈默是金、八卦很膚淺。

布萊克摩認為鼓勵說話的文化更有優勢,你講話的時候,可以告訴大家為什麼要多講話,但是你安靜的時候,沒辦法告訴大家為什麼要安靜。遵守愛說話文化的人會說更多話,讓這些文化規則更有機會瀰漫開來。

迷因大未來

用擬人化的說法,迷因跟基因一樣「追求」自我複製,然而這些複製無法無中生有,必須倚賴機器。道金斯把生物個體形容為基因的「求生機器」,布萊克摩的書名「the meme machine」指的則是人腦。

我們看到的絕大多數生物個體,都能準確複製夠多基因,並有機會存活到延續基因的那一刻,因為對基因來說,複製必須準確、長久、量產。同樣道理也適用於迷因。布萊克摩指出,迷因對於準確、長久、量產的「要求」,可以協助解釋各種「意義載體」為何會誕生,包括文字、唱片和網路。

自然狀態下,基因不會脫離生物細胞獨自存在,迷因則不會脫離載體。當你接受一串音樂迷因,它要嘛來自別人的聲帶、樂器,要嘛來自唱片或網路這樣的地方。每當一串受歡迎的旋律重複出現,它除了向人腦推廣自身,也推廣了當時它「搭乘」的載體。

因此,若其他條件不變,能準確複製迷因、長久保存迷因、輕鬆量產迷因的載體,會隨著最有競爭力的迷因散佈到天涯海角。布萊克摩指出,這也是我們在文化歷史上觀察到的現象:方便計算的阿拉伯數字比羅馬數字流行、從錄音帶到CD,儲存聲音的技術朝向準確、長久和量產發展。

當前世界,網路覆蓋率和使用流量越來越高,而此需求背後的一種趨力,是人們需要在社群網站上面分享一些不見得有營養但很吸睛的資訊。這些資訊都是迷因,迷因的大未來,打從迷因誕生,就已經註定。

*感謝徐笠恩、葉多涵給本文初稿的諮詢意見。

---

本文參考資料:

Richard Dawkins 1995《自私的基因》天下文化 趙淑妙譯

Susan Blackmore 2000《The Meme Machine》Oxford

---

春節=手遊周年慶,入手超值虛寶就看這篇詳細攻略!

迷因 更多報導

唐突惡臭?日本C105社團販售明信片有幻視 這麼臭的圖有畫的必要嗎

唐突惡臭?日本C105社團販售明信片有幻視 這麼臭的圖有畫的必要嗎

叮叮叮噹噹噹叮叮叮?迷因神曲〈はいよろこんで〉推出聖誕佳節Remix版

叮叮叮噹噹噹叮叮叮?迷因神曲〈はいよろこんで〉推出聖誕佳節Remix版

日網友開玩笑自稱「野獸先輩之子」求田所浩二回覆 超高相似度惹網笑

日網友開玩笑自稱「野獸先輩之子」求田所浩二回覆 超高相似度惹網笑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