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也能玩的《雅柏:野生動物冒險》 在西班牙小島一邊偷拍動物一邊破壞飯店開發計畫!
《Alba: A Wildlife Adventure》(暫譯:雅柏:野生動物冒險)是小規模卡通風格的開放世界遊戲,玩家扮演小女孩 Alba,拜訪爺爺奶奶居住的西班牙風格小島,在一週之內體驗小島生活、觀察野生動物、重建自然保留區、並且破壞鎮長和商人勾結的觀光飯店建造計畫。
《Alba: A Wildlife Adventure》由英國工作室 Ustwo Games 製作,該公司先前的作品包括《紀念碑谷》一和二代。在《紀念碑谷》裡,Ustwo Games 提供玩家魔幻空間的有趣解謎,這次的《Alba》則帶來觀察野生動物的體驗,以及人類和自然互相影響的意識。
自然小品的精緻世界
《Alba》大致上的玩法就是探索:移動、觀察、點擊。主角 Alba 得到爺爺的舊手機,可以用手機上的 APP 拍照來鑑定動物,島上有 67 種野生動物,大部分是鳥類,等待玩家鑑定蒐集。
作為開放世界遊戲,《Alba》小巧精緻,整個小島兩個小時可以逛完,但角色的移動速度、物件的密度和多元性都相當合理。若品質不變,開放世界當然是越大越好,但我很高興 Ustwo Games 沒有為了弄個廣闊的世界而留下許多光禿禿的無謂空間,或者讓景色物件重複到煩人的地步(望向《突變紀元》)。 Ustwo Games 很清楚怎麼在有限資源底下做個豐富的小島,規劃好山地、沼澤、稻田等八種地貌讓玩家探索,讓不同的動物棲息。
我不是動物專家,但也覺得《Alba》裡的動物姿態相當合理,紅頭潛鴨和小水鴨會在沼澤悠游,黃頭鷺和大紅鸛在田間漫步,往山壁上看,真的可以找到黃喉蜂虎的巢穴。在這遊戲裡,玩家可以觀察和鑑定的動物共有 67 種。這些動物的生動演出,也為拍照的玩法增加許多樂趣,至少以我來說,就算面對已經鑑定過的動物,也會嘗試繼續捕捉其他可愛、動感的鏡頭。
明快順暢的劇情體驗
照故事行程規劃,Alba 只在島上待五天,劇情節奏推進相當快速,玩家到處拍攝動物之餘,很快就會發現地上有待清理的垃圾、擱淺的海豚、基於人為因素而生病的松鼠等等,當角色生態意識萌芽,和兒時玩伴組成動物救援組織,也剛好遇到鎮長向大家宣布:一年前火災後百廢待舉的自然保留區,要改建為豪華飯店。
同樣要阻止開發案,Alba 不需要像《阿貓阿狗》木桶小隊一樣帶著動物夥伴上街胖揍邪惡企業家。Alba 和小夥伴的計畫相當符合民主社會常規:在主角離開小島前湊滿五十人連署,要求鎮長撤回計畫。
《Alba》的玩法是移動、觀察、點擊,基本上沒有難度可言,就算是要阻止保留區改建飯店的危機時也一樣。藉由撿垃圾清潔環境、替動物拍照、調查動物生病狀況、協助動物救援、修理島上的鳥屋、介紹牌等公共設施,玩家會逐漸引起居民的注意和共鳴,蒐集到越來越多連署簽名。
除非能帶來進展、變化或驚喜,否則移動和點擊的遊戲其實不好玩。靠近生病的野生動物然後按一個按鍵來治療他,這種毫無難度的工作,玩家很快就會膩,撿垃圾和修復東西也是。我相信 Ustwo Games 很了解這些,也知道自己並不是在做一款以玩法有趣為賣點的遊戲,所以《Alba》在使喚玩家方面相當節制,救援之類的工作不會重複到厭煩的地步,拾取之類的工作則往往不強制玩家得要完成才能推進劇情,而修理之類的工作則可以開啟新東西,例如修理好的鳥屋會有小鳥進住,修理好的木橋可以通往新地方,或者成為快速捷徑。這些節制讓《Alba》可以藉由非常簡單的玩法來推進劇情和體驗,遊玩上沒有門檻,也沒有負擔。
核心是體驗自然
《Alba》沒有難度,玩家光是到處逛逛點擊東西,三個小時就能過關,這款遊戲的亮點不在於挑戰玩家,而是在於讓玩家體驗自然,以及體驗我們對自然的態度如何改變人。
當玩家扮演小女孩 Alba 開始救援動物而受到鎮民支持、修復自然保留區的公用設施而讓其他人開心、看到更多動物隨著這些事情的進展來到島上,玩家可以感受到自然保育在情感面上可望對人有什麼影響,以及為什麼有些人在乎環保和動物權,也可以感受到自己幫了世界和其他人一個忙的正面能量,《Alba》在 PS5 上的遊戲敘述是「即使是最渺小的人物,也能帶來巨大的改變」
(僅供對照:《惡魔靈魂》重製版的敘述則是:「原始經典的殘酷挑戰--現已全面打造」。至少這兩個遊戲的敘述在我看來都很準確預告了玩家的體驗 : ) )
現實生活的環保和生態議題當然沒有這麼簡單,畢竟自然的復原不可能那麼快速,飯店開發的利弊並非一翻兩瞪眼,而撿撿垃圾是否真能立竿見影對人心產生效果,也很難說。但《Alba》確實讓玩家不由得開始思考:自己在真實生活中做的選擇會怎樣影響世界和自己的未來。在《Alba》島上的稻田區,有一處景觀跟我的家鄉宜蘭簡直一模一樣,只是在我童年水田裡悠閒漫步的是白鷺鷥,不是大紅鸛。隨著人類的活動,在遊戲世界裡的動物越來越多,而真實世界裡的動物則越來越少,我們比較想要的是怎樣的未來呢?
*感謝石貿元、Elvis Wu、林大利和編輯蔡建平給本文初稿的諮詢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