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yonara Wild Hearts》在霓虹色節奏奔走,流行專輯的完美轉換
若要將一張 80 年代的流行專輯化為遊戲,《Sayonara Wild Hearts》應該就是現今所能做到的終極呈現。
本作是款以音樂節奏為主的軌道卷軸遊戲,輔以非常強烈的霓虹美術以及上口的 Synth-Pop 音樂來包裝整部作品,讓玩家奔馳於夢幻音軌上的同時,找尋內心失落已久的和諧。
新世代少女的霓虹夢幻泡泡追尋之旅
本作由瑞典工作室 Simogo 開發,並於 2019 年 9 月在 PS4 、任天堂 Switch 與 Apple Arcade 上架。
根據製作人之一 Simon Flesser 所言,本作是受到「美少女戰士」、「英倫少女」[1]、「café racer 」[2]與「電子遊戲信徒」等文化啟發而成的遊戲。自然,玩起來的「當代流行」感非常強烈。
《Sayonara Wild Hearts》玩法類似 Temple Runner,主角會自動地向前跑,玩家只需簡單操控方向與一顆按鈕便可以玩透整個遊戲。雖然操作簡單,但實際上整部作品卻毫不馬虎。
作者的靈感似乎無窮無盡,他們竭盡所能地以關卡為單位,帶給玩家極度強烈的點子衝擊。一開始玩家只是溜著滑板、在霓虹軌道上左右移動收集愛心,下一關突然變成摩托車熱血追逐、接著又轉換成逃脫狼群,緊接著刀劍對決、公路甩尾……等,製作團隊總是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讓玩家驚呼連連,而最厲害的是,透過音樂專輯串起整部作品,使得關卡差異雖大,卻絲毫不顯突兀,破完整個遊戲,就是聽完一張專輯那樣一氣呵成。
命運之輪隨油門轉動而狂奔,愚者的試煉就此展開
由知名演員 / 饒舌歌手 Queen Latifah 擔任旁白,在一段簡單的引言後,主角的旅程就此展開。本作品以塔羅牌中的 22 張大阿爾克那(Major Arcana )為引介,帶出女主角因失戀而陷入低潮、遲疑、憤怒、面對、最終打倒心魔,找回心靈和諧的故事。
曾經幸福但卻已心碎的主角,因鑽石蝴蝶的魔力穿越時空進入夢境中,除了要面對可怕的魔王與它(充滿魅力的)的追隨者外,也藉由宇宙力量賜與的阿爾克那「愚者」武裝自己,在霓虹色調的旅途上追尋回原本的自我,戰勝邪惡。
我知道這段介紹聽起來很ㄎ一ㄤ,但夢幻情節正是本作的魅力。本作將一張完整的敘事專輯遊戲化而成,每首音軌就是一個關卡。前面有提到,操作非常簡單,只需要大略的控制方向及在適當的時機按下按鈕。然而作為一款遊戲,勢必得要有可玩性。
風騷操作駕馭節奏,解放玩家狂野的心
本作巧妙地取用了許多街機遊戲的元素,並將之融合在一起作為成品。在不同關卡,你可以分別體驗到競速、閃避障礙、射擊、動作,與音樂節奏等等遊戲的玩法,看似雜亂,但藉由統一的操作方式,反而更有多彩多姿卻一氣呵成的感覺。
單一關卡通關所需時間不一,大多不會超過五分鐘,也十分符合手機平台的遊戲需求。當然關卡短不代表耐玩度不佳。本作雖隨便玩也能過關,但也設有積分門檻,玩家勢必要一再挑戰、找出最佳路線才有辦法取得每個關卡的黃金評價。
除此之外,每個關卡各自帶有AB兩面「黃道十二宮謎語」、以及破關後加入的更多附加要素,更讓玩家不需擔心耐玩度的問題。
一張同名專輯
《Sayonara Wild Hearts》最突出的特色,便是它的音樂。說整部作品是建構在音樂之上也不為過。整張專輯以 Synth-Pop 曲風呈現,冰冷的合成器與暖心的 vocal 形成對比,所有關卡想講述的情節、視覺、演出,最終都會回到它的音樂之中。
雖然本作視覺呈現十分搶眼,但仔細一看可以發現,由低邊模型建構而成的場景細節並不多,甚至可說是簡略。然而,畫面細節的不足,全都由音樂給完美填補了。每個加分愛心、每張卡牌、每個動作的重擊點,全部都與音樂息息相關。
玩家以 200 mph 的速度奔馳在音軌上的同時,也逐漸被歌曲演唱者 Linnea Olsson 那北歐空靈嗓音洗滌心靈,若細究背後歌詞所唱出的意義,更是讓人感動不已。
這也提醒了筆者,似乎已經很久沒有體會小時候那種,到商店買下一張專輯、滿心期待的好好坐在音響前,捧著歌詞本一字一句去細細品味音樂的時光了。
總結
整套遊戲從開始的 intro 到尾聲的 staff roll 約莫只需一個多小時就可以破關。雖然看起來很短,但當你買了一張非常棒的專輯,會只聽一次嗎?
《Sayonara Wild Hearts》的優秀之處正在於此。它以一種華麗卻簡單、直接卻細膩的方式呈現出一張流行專輯變成遊戲應有的樣子。玩家遊玩一輪的過程不長,但這種打磨到一丁一點都要完美呈現背後所需的心力,讓我光想就覺得可怕。
只要訂閱 Apple Arcade 就可以享受完整的遊戲,而其他平台也僅需約台幣 400 元左右的價格就可以擁有,喜歡電子流行專輯、華麗復古美術、以及正因情傷所困擾的你,絕對不能錯過。
Let's Pop!
---
內文註解:
[1]Teddy Girls (英倫少女)是一種誕生於50年代的英國次文化,戰後成長於貧困社會的她們以精心打理的穿著訴求跳脫性別框架。
[2]café racer 也是發源於英國,是捨棄舒適,貫徹「速度,也要有型」的摩托騎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