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霸/Dino專欄: 從亞太對決看遊戲Meta帶來的影響

隨著遊戲不斷的更新,每個版本一定都會出現特定的「局勢」,或者稱之為「主流打法」。

最近 2018 年《暴雪英霸》亞太對決剛落幕,對於遊戲Meta影響有感而發,因此這次我想針對亞太對決遊戲版本,延伸Meta的影響來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

1.什麼是Meta

首先Meta也可以說是「局勢」或稱「主流打法」。每次改版後,總是先由職業選手找出比較好的「勝利方程式」,有效提高勝率,大家便開始跟風,有點像是隔壁棚的「抄牌」。

接下來要談論的是影響META的因素。了解META如何變動、改變前後版本的差異,除了能提升理解外,更能看出比賽選手的想法,並且更能享受品嚐比賽。若是操作跟理解都有了,牌位自然也就上升了。

所以現在,我針對這次2018暴雪英霸亞太對決一一舉例說明,向大家介紹可能會影響META的因素。不過所謂META,是所有影響因素的組合,也會隨著版本不斷變化,要如何在每次改版時,都能跟上META,就必須具備根據以下例子舉一反三的能力了。

2.OP角(瑪翼夫)

遊戲術語中的OP,指的是「over power」;OP角色就是在遊戲中太過於強勢的角色。

把OP角色放在第一點因為最好理解,就是強就是選他,這點是沒有什麼好猶豫的。不同版本的OP角色數量不盡相同,OP角色的突出程度也是有差,以上都是影響選用/禁用的因素。

以亞太對決的比賽版本舉例,最突出的角色就是瑪翼夫。OP角的存在,讓每一隻隊伍不得不去練習這隻角色。如果你拿不出瑪翼夫,勢必得扛下一個禁用名額。就像是「必考題」的概念,如果大家都會用,就你們隊伍不會,勢必吃虧!

比賽版本常禁用的幾隻角色之中,瑪翼夫被Ban最多次,後續幾位英雄(源氏、閃光、阿巴瑟…等)的禁用次數就都很相近,也就是代表特別突出的英雄就只有一位,堪稱OP角中的OP角。

不同版本之中,有多少像這樣的OP角存在於當下環境,這數量會影響到Meta跟Ban/Pick順序。

3.單線角色的改變及影響

2017年BlizzCon出現大量的全球流戰術,讓全球流角色一直是單線角色的霸主;但隨著角色平衡的改變、新角色的登場,Meta也隨之變化。

舉例來說,德哈卡這名英雄在2017的賽事中有極大的出場率,但在後續的動刀讓德哈卡的輸出量下降很多,同時也限制了德哈卡的帶線能力。而且一些舊角色的帶線能力也有被Buff(骷髏王、瑪瑟爾),又加上新的帶線角色爆焰的出現,德哈卡的發揮變得更困難,選他的價值也剩下全球流支援瞬間的Q(拖引)+R(孤立)還有戰術上的配合了。

除了上述角色本身的改變以外,對沒改變的角色也會造成影響。好比泰科斯短期並沒有太多改動,卻因為要克制爆焰或卡爾洛斯,連帶提高了泰科斯的出場機率。

不同角色之間有非常多的細節連動,我想表達的是,每一次改版會造成很多不同的影響,沒改動到的角色也是如此;如果伊利丹得到Buff,相對的剋星出場率也會因此提高,牽一髮而動全身。

這也是為什麼,即便泰科斯沒有受到過多的改動,在亞太對決版本中我們仍將其視之為Meta角。

4.輔助選擇變化太低

這次比賽之中最常見的輔助選角就是烏瑟瑪法里恩,導致兩隊各使用一隻角色,可以戰術性地封鎖輔助選擇,又或者一邊選擇封鎖其中一名英雄,另一邊只好跟進封鎖另外一名。先選方便可以拿到其他位置(輸出or戰士)的強勢角色。

這對比賽的變化性及可看性而言是很糟糕的,也造成亞太對決比賽版本中,先選方就成了優勢方

這也連帶影響到與兩名輔助英雄向性合的輸出角色,也就是閃光和源氏。我們能夠很大機率在看到兩套陣容(烏瑟+源氏 vs 瑪法+閃光)不斷的對決或交換選角,導致比賽中能夠變化的組合也被限制,形成了版本的META。

5.其他影響因素

【建築物】

今天如果塔被改成經驗值非常豐富,豐富到速推陣容可以靠強拆塔的經驗值壓著後期組合的對手打,打到對方無法翻盤,那比賽勢必會形成以強拆/好防禦為核心的方向在走。

這樣便會令在拆塔方面具有優勢的組合或角色崛起,進而帶動遊戲META。

【地圖機制】

其實這個一直都存在,也就是某些角色特別適合特定地圖。

舉例來說李敏在這次比賽中相對少見,但總是可以在永恆戰場看到她的身影,因為李敏跟永恆戰場的機制相性很合。

不同的地圖有著各自的META,這也會成為影響比賽選角的因素之一。

6.結語

播報完這次的2018暴雪英霸亞太對決,很精采也很開心,不過算是有感而發,我認為這次是近期以來比賽變化率相對最低的,OP角色或組合最明顯的一次。

以上都是針對比賽做舉例,跟大家說明為什麼有些舊的東西消失了、新的東西出現了,沒變過的角色也突然崛起的原因。

當然在比賽結束後,我們馬上聽到瑪翼夫和閃光被削弱的消息,所以在下一次比賽來臨之前,綜合許多因素之下,勢必又會形成新的遊戲META!

暴雪英霸 更多報導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