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誠《天氣之子》影評:比《你的名字》豐富但「天氣不似預期」
所有電影都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不過日本新一代動畫導演之首新海誠的動畫好像演得特別激烈,喜歡的朋友全程投入義無反顧,不喜歡的會嗤之以鼻甚至破口大罵。要理解箇中來由,先從他的起點說起……
(注意:內文含有《天氣之子》少量劇透)
一切從《星之聲》開始
即使你有多不喜歡新海誠,但有一點不可以否認的,是他擁有無比堅決的毅力,甚至可說其作品可以受全球矚目,都是靠他一個人打拼出來的。從90年代加入遊戲公司日本Falcom擔任動畫製作開始,到以一己之力花半年時間埋頭苦幹製作短篇動畫《星之聲》,新海誠將導演、劇本、演出、作畫、美術和編輯一手包辦,然後在一個不足五十座位的戲院舉行放映,你便知道這個人對動畫製作的熱誠和毅力非比尋常。《星之聲》的主題是少男少女等待短訊時忐忑心情來一次無限性擴大,擴大到地球跟冥王星的時間距離,當一個短訊需要等待八年時間,當一段感情需要八年時間才可以得知對方的心意,你還會願意維繫這段感情嗎?新海誠在短短二十多分鐘內,非常準確地把將年輕情侶面對這種關係的失落和惘然若失描寫出來。
五齣動畫確立個人風格
之後便到了以確立自己風格為目標製作動畫,《她與她的貓》以全讀白演繹了一次夏目漱石《我是貓》的變奏:卸下了文學的複雜性,換上青春浪漫的青少年氛圍,初步確立了他以獨白和風景描寫穿插的說故事模式(《她》中的貓也比《天氣之子》的更吸引);《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肯定了他對電影配樂的重視,令日後每次動畫到了某個高潮位便會響起令人催淚的音樂(後期則是主題曲);《秒速五厘米》回歸少男少女情竇初開的框架,以謐靜的城市景致營造出從容不逼但難免寂寞的氛圍,對話非常次要,透過內心獨白還有片尾快閃畫面配合非常好聽的主題曲,娓娓道出少男少女喜歡對方卻留不住對方的情懷。這種利用獨白加上客觀環境描寫而堆疊出角色內心深處感受的表現手法,新海誠稱是受村上春樹作品影響,也成為了他在動畫界獨當一面的風格;之後《追逐繁星的孩子》是新海誠一次想利用宮崎駿動畫元素走上國際舞台的嘗試,但從不同角度來看這也是一次相當失敗的試驗,這不是新海誠動畫風格的本來面貌;《言葉之庭》重回軌道,以日本文學最典型的禁忌之戀作主題,加入大量文學式讀白,令電影渲染非常濃厚的藝文色彩,甚至被評論家定義為「映像文學」。
《你的名字》集過去元素大成
直到《你的名字》,新海誠終於集過去元素之大成,將作品帶到面向世界的頂峰。小品式格局、清新唯美、以景抒情、空靈飄逸的配樂、催淚的主題曲、大量內心描寫獨白、車站、車廂、燈柱、城市夜景、草原、天空、雲、煙……,這些都成為了新海誠建構動畫風格的主要元素。至於文學性,如果要比較新海誠跟村上春樹的分別,大概是後者專門寫成年人無可挽回的失落和創傷,而新海誠則是屬於年輕人的初戀情懷。因此也得到新世代的一群年輕觀眾的認可,《你的名字》全球票房超過318億日元,超越《千與千尋》成為日本最高票房動畫。有評論認為,新海誠成為代表著新世代動畫迷口味的最高指標。
殺手鐧以景抒情無可挑剔
到了《天氣之子》,如果以故事完整性和豐富度來說,《天氣之子》大概是新海誠出道以來最豐盛的一次,人物豐富而立體,畫面上不再是只有男女主角,一眾配角也有其背景性格,雖然未至於能夠獨立發展成一條支線,但總算在主角旁邊產生互動,令故事不再單調;作畫方面則貫徹新海誠的唯美,以景抒情一向是誠哥殺手鐧,今次也不例外,而且處理也是非常完美,幾乎沒有甚麼可挑剔之處。
天空相擁成谷淚腺高潮
《天氣之子》中,晴天、陰天和雨天的對比透過女主角能力做出霎時變化,令人讚嘆。雨天本來讓人陰鬱,但透過劇情的推動締造出一種令觀眾不想雨停下來的欲望,這是編導功力。稍微令失望的是動畫中利用3D動畫製作的水滴跟整齣動畫產生違和,總覺格格不入,有待改善。因為題材涉及天氣,天空也成為了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主要場景。以天空為主要場景集中在動畫頭段與尾段,其中最後一幕男女主角不理生死從三千呎高空俯衝地面相擁一幕,配上Radwimps主題曲,成為新海誠最典型的催人淚腺的高潮。橋不怕舊,最緊要受,相信很多女觀眾看到這一幕也會潸然涙下。
不配稱作「影像文學」
那《天氣之子》是不是沒有缺點呢?首先是之前提到那份所謂濃厚的藝文色彩,在《天氣之子》中都只是不斷以一本《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作為佈景道具,跟整齣動畫幾乎沒有關連,也看不到男主角帆高有太多跟沙林傑相同程度的憤世嫉俗或洩憤,跟「影像文學」的形容名不副實。動畫中的內心獨白帶有一點詩情意象,予以幻想與感受,姑且可以稱為浸透藝文氣息,但與真正寫出人民關懷及真善美的文學作品實在相距甚遠。
兩小時鋪陳一個簡單故事
其次,從《星之聲》到《天氣之子》,這麼多年來新海誠的主題都沒有變,就是描繪一份情竇初開、未經人道的青澀初戀,那份年輕男女單純而虛幻之情,喜歡的人可以投入無限幻想認為浪漫得無以復加,不喜歡的人會覺得離地而不切實際。更重要是,那份虛無幻想的男女之情描寫如果像《星之聲》只維持二十分鐘,又或《秒速五厘米》將一小時分割成三等份的小故事,將比較適合,但當延長至超過一小時甚至像今次《天氣之子》114分鐘的長度時,在沒有太多故事轉折和情感變化的情況下,便會令人覺得內容空洞,情感淺薄,「為何要以兩小時的故事內鋪陳一個如此簡單的故事?」這是畫面如何流麗、以景入情如何出色都不足以彌補的核心關鍵。
後記:新海誠從「少年」到「青年」
《天氣之子》中小栗旬配音的記者大叔圭介經常稱呼帆高為「少年」,到片尾最後一段,事隔多年,他也改口成「青年」。作為觀眾的我們,也見證著新海誠從「少年」走到「青年」的心境變化--至少結局跟以往有了跟以往不一樣的抉擇。從《星之聲》到《天氣之子》,我們看到了新海誠作為一個動畫製作人在故事創作方面的成長,但要作為真正滿足動畫迷的經典大概還有點距離。新海誠有能力製作日本最高票房動畫,但票房並非衡量作品優秀的唯一準則,取得更多動畫迷的認同和讚許,甚至令本來嗤之以鼻的Hater心悅成服,才是新海誠往後繼續努力之道。
--
延伸閱讀:
【天氣之子】開畫3天即破《你的名字》紀錄 票房大收16億日圓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