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落漫談/《地。-關於地球的運動-》探尋真理的人類偉大故事 傑作注定傳世畫功瑕不掩瑜

遊戲角落 拾元
圖/小學館

「比起這些燃燒的理性!我的直覺更想要相信地動說!!」

-《地。-關於地球的運動-》Vol.1 p.83-p.84

人類文化有一種慣性,那就是經常覺得「過去的事物比較好」:老歌、古典藝術、文言文、《鐵達尼號》之前的電影、用賽璐珞片繪製的傳統動畫、《週刊少年JUMP》黃金時代的少年漫畫……,老一輩會相信自己年少時代體驗過的事物是最好的。當然,其中有些東西的確很棒(也才能經歷時光汰洗考驗,成為一代經典),有些則在回憶中被「青春」濾鏡所美化。然而客觀來論,「今不如古」觀點雖然普遍,卻往往是錯誤的看法。

除非遭到系統性的種族或文化滅絕,人類的知識和技術總能不斷積累堆疊,推進文明的發展和文化的成長,開啟前人未見的風景。以漫畫來說,如果一名讀者始終停留在過去,拒絕接受近十年的創作,那他至少就會錯過《黃金神威》、《迷宮飯》、《葬送的芙莉蓮》等重要作品。當然,也包括魚豊這部注定傳世的偉大傑作:

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假如說,真有漫畫之神的存在,那魚豊就是受其寵愛的漫畫家,年方二十五就拿下手塚治虫文化獎的漫畫大賞,成為史上最年輕得主,錦上添花實至名歸。

※以下內容有涉及本作前兩集單行本之內容。請讀者自行斟酌。

探尋真理的故事

「今天起,我將轉動地球。」拉婓爾的豪言,為這個故事揭開序幕。 圖/擷取自 You...

承前所述,《地。-關於地球的運動-》(チ。-地球の運動について-, 2020-2022,以下簡稱為《地。》)其實就是一部有關新的創見發想,如何抵禦、對抗、翻轉舊時代權威觀念的故事。

日本現代漫畫的發展時間並不長,從手塚治虫《新寶島》(新宝島, 1947)算起,至今都還不到一百年。但因為投入者眾,創作能量蓬勃,以及對新鮮主題的不斷渴求,我們平常想像得到的各種題材或內容,大多數都能在其中找到。儘管如此,「刻畫地動說在中世紀歐洲如何發展演變,進而形成神權箝制之下不斷悄悄蔓延的知性浪潮」.魚豊的《地。》應該也是頭一遭。

之所以沒有人據此創作過,可想而知,因為這絕不是個容易產生話題性的主題。考量到常態而言的讀者接受度,這幾乎是在發想階段就會被打回票的點子。

歷史類別題材對大眾的吸引力一般,即便普通人對此多半存有某種程度的好奇心,通常也集中在特定的主題、時期及國家。而《地。》不但是歷史劇,同時還以天文科學史、宗教史為核心,那更是冷門中的冷門了。

本來嚴肅的宗教/科學史,在魚豊筆下,成為讓人極度熱血沸騰的史詩。 圖/小學館

當初作者魚豊做出這項提案,我都能夠想像小學館編輯會如何的面有難色。然而,我同樣想像得到:當編輯收到第一話分鏡稿後,心情會是如何激動,並且相信自己有那個義務將這部作品刊載出來。就像我作為區區一介漫畫愛好者,也有義務在這邊廣為周知,讓更多人知道這部作品。正如同故事中那些甘冒生命危險、甚至被詛咒拒於天堂門外的有心人,自覺要將地動說傳承下去的義務感一般。

儘管是這樣看似冷硬的主題,《地。》仍有著吸引讀者目不轉睛、不斷讀下去的魔力,這有賴作者在故事編排上的巧思,和時而冷酷流利、時而熱情豐沛的分鏡敘事。

魚豊本人必然最清楚:「照本宣科的科學史誰要看啊!」因此,他不僅標舉出宗教審判在故事中的重要性,藉此強化情節的衝突感,甚至稍微有點取巧的,第一話開頭幾頁,就是極為刺激感官的刑求場景,絕對會讓人看得頭皮發麻:

對知識及生存信念的熱情,和為此所需付出的代價,是《地。》一再刻劃的母題。 圖/小...

第一頁,從陳述著「等價交換」原則的旁白開始,前三格完全塗黑,伴隨著「喀鏘、喀鏘」的狀聲詞,以及逐格擴大的亮白範圍,可以隱約看出,似乎是什麼東西正被撬開。到第四格整格全白,中央則濺落血漬,儘管仍不明所以,讀者已經開始會感到好奇和不安。

翻到下一頁,就是絕對令人印象深刻的滿版跨頁:右頁是鬚髮衣著整潔、神色平靜的壯年男性,兩手伸到對面,在調撥著一付古怪的機器。更古怪的是,這具機器正塞在左頁另一名男子口中,而該名男子不但鼻青臉腫,口腔和臉頰也被不自然的撕裂開來,口鼻不斷滲出鮮血,似乎就是那具機器所造成的...。

「開始幹這行後,我才發現到一件事,你知道嗎?指甲被拔掉最困擾的是什麼?」接下來,是異端審問官諾瓦克的拷問時間。與受審學者的恐懼、痛苦、憤怒和絕望成對比,諾瓦克的一派輕鬆、因為工時增加而感到困擾,以及無情宣告受刑人頑強抵抗也無濟於事的冷酷。只利用短短幾頁,就極其鮮明塑造出其為人特色。

特別是當學者展現出寧死不屈的意志時,「內格里,68 片。」諾瓦克撒下大量的指甲:「指甲是會再長的。」更說明當權者為了讓人心完全屈服,願意投入超乎尋常的耐性,等待你的指甲長出來後,再繼續拷問,讓你光是連長指甲都會感到害怕。

——而即便面對這樣殘酷的當權者暴行,故事中冒死傳承著地動說研究的主人公們,依然一往無前地敢於與之抗衡,也才更加突顯這些智者烈士求知若渴的精神,以及時刻懷疑、捍衛真理的信念,是何等的難能可貴。

正如同第一篇故事的主角拉婓爾,在談及古希臘先哲豁達大度的生死觀,和為地動說研究遭指控異端、火刑結束生命的赫伯特先生時,因為他們生命體悟的啟示而眼神閃閃發亮:「即使要以我的性命交換,我也想把這份感動保留下來。」《地。》這部漫畫,也確實將這份感動傳達給了讀者。

以生命為代價也在所不惜,因為他們在追尋知識過程中,找到了比卑賤虛偽的生活,更重要...

即使身在涼爽的冷氣房,我在第一次讀到其中震懾人心的故事時,也激動到熱血上湧、手心冒汗,甚至忍不住流下眼淚。過去有關於啟蒙運動、科學革命、宗教改革等等的歷史事實,常只鑲嵌於課本的專有名詞字裡行間,作為應付考試用的知識而存在。而今透過魚豊有意識的轉化,化成漫畫紙頁上那些充滿渲染力的圖像,才讓人深切意識到:人類文明能夠有長足進展,不是憑藉偶然的水到渠成,而是多少先賢磕磕絆絆、付出鮮血和生命為代價,歷經長久時光的苦難洪流沖刷,終得彰顯的悲願。

回到第一話開頭,那被逐漸鑿開敞亮的,在具體畫面上,雖然是奧克茲因受刑求而用「苦刑梨」撐裂的臉口;但想必作者也試圖藉此意象.隱喻人類跨越漫長的黑暗時代,即將擺脫神權政治的陰影,揭開人類科學未來的光明前程。

僅僅讀了目前台灣出版的前兩集單行本,我願意這樣賦予其樂觀的想像。

關於諾瓦克這個人

對教廷當局而言,諾瓦克是最值得信賴的異端審判守門員。 圖/小學館

《地。》光是前兩集,就登場了好幾位充滿自我矛盾卻又極度人性化、躍然紙上的角色:追求平步青雲但同時渴望參透宇宙構造的神童拉婓爾、為了證明上帝偉大而醉心於地動說研究的學者赫伯特、曾犯異端罪卻又忍不住修正地動說行星公式的養父波托茨基、對現世缺乏期待因而只憧憬死後世界的代鬥士奧克茲、生逢巨變所以只將生命寄託在火星運行觀測的代鬥士格拉斯、追求無窮知識而觸犯禁忌遭受流放的修士巴德尼……。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無疑還是在不同章節都有登場、似乎作為貫串整部作品的重要存在:異端審問官諾瓦克。這也是讀者在閱讀時,值得特別探究的人物。

在此先稍稍岔開話題。以 14 世紀瑞士森林三邦獨立革命為主幹,漫畫家久慈光久的歷史漫畫:《狼口》中,負責鎮守哨所的代官沃夫朗,每每在關卡檢查時,針對每一個試圖闖關的叛亂革命份子、「盟約團」人士,都以殘虐且羞辱性的各種刑罰做出審判。整部漫畫的前半看點,除了看義勇軍能否順利過關,沃夫朗又會如何一邊帶著豺狼般的微笑,一邊識破叛軍密謀、進而採取五花八門的虐殺手段予以制裁,也是這套「惡代官立志傳」的獨特風味。用電玩來比喻,就是暴力獵奇版本的《請出示文件》(Papers, Please, 2013)或《地城守護者》(Dungeon Keeper, 1997)。

曾師從三浦建太郎和森薰,久慈光久的漫畫也兼有歷史的趣味性和暴力的殘酷描寫。 圖/...

從殘忍血腥的拷問場景出場,《地。》剛開始看起來,有著如同《狼口》的特色。然而隨著故事推進,讓讀者意外的是:諾瓦克其實並非完全殘酷、醉心暴力之人。包括幫助孩童從樹枝上拿下皮球、積極勸誘受刑人招供以免去刑罰等等,都可以看出他對於刑求逼供的工作內容,並沒有特別熱衷。和《狼口》沃夫朗完全是虐待狂的描寫不同,「It just works.」對諾瓦克來說,拷問就是個工作,過程中沒有特別享受,但也不會因此感到不適,他就是盡其所能、發揮所長而已。

身為前雇傭兵的諾瓦克,由於並非教會修士出身,他對於經手的異端份子不會有信仰層面的情緒,純粹公事公辦。但也正因為如此,儘管諾瓦克並不關心那些神學上的爭論,或對亞伯拉罕一神教信仰展現狂熱堅持,他依然能夠面不改色地套話找出異端、追獵視野所及的叛教人士、將拷問對象的指甲一片片拔下來、用刑具撕裂人的臉口...。有收錢就把事情辦妥的專業態度,讓諾瓦克成為最稱職的異端審問官。

即便並非忠實教徒,諾瓦克探悉異端者的直覺卻比任何人都敏銳。 圖/小學館

從各方面來看,諾瓦克的人物塑造,很接近喬治.歐威爾經典的反烏托邦小說:《1984》中的刑訊官歐布朗。又或者,假使你看過昆汀.塔倫堤諾 2009 年的電影:《惡棍特工》,大概也會覺得諾瓦克和劇中的「猶太獵人」漢斯.蘭達上校有幾分肖似。

差別在於,信仰說不上虔誠的他,當然要比作為黨忠實鷹犬的歐布朗更消極。他會長期而有耐心的對同一個人拔上六十八次指甲,好得到異端招認的口供;他也會想要拷問對象趕快招供,或火刑犯人趕快燒完,好能夠早點下班回家休息。面對疑似反叛而脫逃的戒護異端傭兵,他會拿出劍術大師的身手來予以討伐;但如果人逃得太遠,他也會嫌追趕麻煩而鳴金收兵...。

除了地動說捍衛者為真理而奮鬥的熱情,諾瓦克對待各種事件的有趣反應,也是本作的一大看點。儘管他在《地。》這個故事中是以反派角色登場,歷史上異端審問官也絕非什麼光彩的身分,在作者特意強調人物多面性的描寫下,讀者大概很難真正討厭諾瓦克這個人:即便他這麼有本事,憑著一身本領幫教廷幹髒活,但其實也是隨波逐流、只求獨善其身的一般人罷了。

在那個宗教權威宰制一切的時空背景,他們要想過好生活,畢竟沒什麼選擇。而烈士之所以成就烈士,就在於那份為科學真理不惜獻出心臟的決意。可以說,《地。》這部劃時代的巨著,正是為那時代世人的苦難與英勇,樹立的一座紀念碑。

絮語

具有一字多義的原書名,是作者極其動人的巧思。 圖/小學館

如同不少漫畫迷所知,《地。》日文原書名使用的片假名:「」(CHI),其實是個一字多義的雙關用法。它在日文中,同時代表了地球的「地」血液的「血」,和知識的「知」三種含意。對應到本作的故事情節,其深刻蘊含是不言可喻。

台灣版書名受到中文象形字的侷限,難以在書名上完整重現作者的原始巧思,多少是有點可惜。但這並不影響我們去欣賞其中兼有宏大與微觀的人類史詩,見證那足以跨越時間和文化隔閡的熱情及生命信念,為此深受撼動。

魚豊作為一位年輕的漫畫家,在畫功方面當然還有不少進步空間,但瑕不掩瑜,其高超的敘事技巧,足以讓人完全忽略作畫上的瑕疵。某方面而言,《地。》這部作品再度驗證了「漫畫是分鏡的藝術」這項觀點。我漫畫看得不多,要說「《地。》是近十年最偉大的漫畫」,當然還有討論空間。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生活在當前這個時代,假使你生平從未能讀到這部作品,那真是莫大的遺憾。

目前已經確定,本作將會由業界聲譽卓著的 MADHOUSE 進行改編動畫的製作。屆時成品表現如何,相信也值得我們期待。

圖/小學館

漫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