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文化超進化!Vtuber到底在夯什麼?讓我們從頭說起

遊戲角落 不大行的幻哀音

哈囉Everyone,歡迎回來我是不大行的幻哀音。在網路上每一年總會流傳一些有趣的網路流行語,而2020年的今日,網路上流行的一個新的名詞「Vtuber」,此一流行語席捲全世界,一個全新型態的媒體模式,大大的改變了大家對於影視創作的基礎認知,那究竟大家到底在夯什麼,大家到底在興奮什麼,讓我們來一起研究研究。


什麼是Vtuber?

此一名詞是現有的媒體產業Youtuber的延伸體系,全名為「Virtual YouTuber」簡稱為「Vtuber」,其意思為「虛擬的」「Youtuber」的合義詞。更加具體的解釋為,與現行的Youtube創作人不同,是以虛擬的人物進行Youtube相關的影音創作,藉此讓動畫人物如真正的人一樣生動且真實。

Vtuber「潤羽るしあ」

此一產物算是日本動漫文化的延伸產物,對大多數的動漫愛好者來說,二次元的人物是只存在於螢幕中,無法與之互動的存在,但是「Vtuber」的出現卻打破了這道隔閡,實現了大多數愛好者與二次元人物互動的心願。


「中之人」的運作模式

在討論到Vtuber的運作模式之前,我們必須先認識一個名詞,這個名詞為「中之人」。這個源自於日文「裡面的人」,原本此一名詞是用來借指在遊樂場或是活動場合,扮演大型人偶的工作者,在這個業界中稱呼自己的工作為「給予孩子夢想的工作」,扮演好自己所扮演的腳色是他們的職業精神與尊嚴,在工作中如果是扮演米老鼠,那他就是米老鼠,不可展現出任何個人要素與資訊,是相當讓人尊敬的職業。然而此一職業鼻酸的地方就是,除了不適的工作環境,對於企業品牌來說,角色比扮演者更重要,所以如果表現不佳,體力不好,汰換率極高。

米老鼠的布偶裝

而「中之人」在VT文化中也扮演著相當重要的地位,隨著科技與時代的演進,新生代的自媒體崛起,「Vtuber」產業崛起,但是以現在的AI技術要寫出完全的人工智慧是不可能的,所以最終還是會需要『人』去扮演「Vtuber」,以達到「像人」的效果,而這些表演者便是新生代的「中之人」。

動態捕捉系統(電影阿凡達)

這些表演者會戴上各種形式的控制器,精簡一些的只使用攝影機,而高級一些的會有頭戴顯示器,更甚至全身控制器,以做到動態捕捉的效果,讓表演者可以用自己的身體更順暢的去扮演自己的角色,藉此讓角色更為生動,更為自然。


「Vtuber」的起源

在大多數VT愛好者的普遍認知,最廣為人知最早的Vtuber為「A.I.Channel」的「絆愛」,也是將「Vtuber」這個名詞發揚光大的最大功臣,但是其實如果要以「Vtuber」這個詞的定義來說,「絆愛」並非最早的Vtuber,在各大文獻當中大多數公認的元老級Vtuber,應該是「Ami Yamato」。

雖然將動畫結合真人演出早已不是什麼多稀奇的,早在1996年知名籃球選手麥克喬丹所主演的電影《怪物奇兵》(Space Jam),就已經展現出了相當了得的結合技術,但是這樣的結合技術在那時已經好萊塢級別的科技設備與團隊,無法以小團隊的形式進行製作。

時間來到2011年「Ami Yamato」問世,此時的自媒體技術已不可同日而語,不管是設備還是技術都與1996年大不相同,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即使是小團隊也是能做出一定程度的動畫結合實拍,以當時來說可是相當的稀奇,引起了部分人的關注。

Ami Yamato的倫敦之行

當時的Ami Yamato所主打的設定是虛擬人物生活在現實生活中,所以在影片中Ami堅持自己就是活生生的真人,不是動畫角色,故沒有「中之人」,但是這終究是人物設定,大家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家紛紛在猜測其中之人的真面目,常常有不少人在其粉絲團留言詢問Ami的真面目,Ami也特地為此一議題製作了一部影片,但是影片中並沒有公布自己的中之人,而是以人物的「素顏」回應觀眾要的真正的樣子,並諷刺「你們高興沒」。

Ami的素顏

再來時間來到2016年隨著科技的更加進步,VT界的巨星「絆愛」橫空出世,與Ami不同絆愛所主打的並非實拍結合動畫,在設定上「絆愛」是一位活於虛擬世界的人工智慧,並無法跟現實世界的我們進行直接的互動,最多就是對對話揮揮手,對於與三次元的劃分切割的相當明確,雖然能理解其行銷的策略,但是也讓觀眾增加了一些距離感。

絆愛的首部影片

我最早是2017年才開始觀看絆愛的頻道,那時的頻道人氣並沒有相當高,天真的我甚至還一度相信「什麼?人工智慧的技術已經到這個程度了嗎?」但是反覆查證後,得到的結果終究是失望的。不過這也同時意味著當時的行銷策略落實得相當扎實,讓第一次看到的人深信不已。那時的絆愛更加聰明伶俐活潑開朗,但是不知是行銷策略考量還是市場需求,經常做著與『偶像』形象背道而馳的行為,被人笑稱為『人工智障』。

絆愛玩惡靈古堡7

「絆愛」的出現奠定了其市場的可塑性,但是由於「絆愛」團隊的優良製作,給當時的Vtuber訂出了相當高的入門門檻,導致後來進入圈子的VT經常被貼上的「絆愛仿製品」的標籤,就算有了「絆愛」的成功,但這個圈子依舊沒有太多心血加入,直到一位傳奇人物的出現「虛擬口癖蘿莉狐娘YouTuber大叔」名子超級長以下簡稱「狐叔」。

虛擬口癖蘿莉狐娘YouTuber大叔

與絆愛極端的反例,糟糕的建模骨架,打結的口條,還有豪不忌諱分享中之人的打工生活,以當時的VT文化來說是相當反套路的存在。但是比起高不可攀的『絆愛』更加讓人親近,雖然以現在的角度來說狐叔的影片只能用慘不忍睹形容,但是卻給了當時的崇拜者一則相當重要的訊息「這都行?那我也可以!」而後不少個人勢VT便如雨後春筍般一位一位的出現,並開始了大VT時代。

狐叔《人生真操蛋!》專題


「個人勢」與「企業勢」

與其他偶像產業相同,Vtuber產業在出道時期也是分成公司甄選,或是自行出道,就有點像是要去影視公司參加甄選,還是自行發行唱片,在這裡所提到的『企業勢』就是以公司名義投資,或是後來加入公司方的Vtuber,目前主流的兩大Vtuber公司,「hololive」、「にじさんじ」皆是企業勢公司代表公司。

《Hololive》(左) 《にじさんじ》(右)

目前在市面上知名度較高的Vtuber大多為企業勢,其原因為企業勢由於是以公司名義進行投資,有較多的行銷資源與行銷資金,在舉辦活動與推廣上相較於個人勢,有更多的發揮空間,但是其缺點是因為有簽約,所以言行舉止上限制較多,也很容易被法律相關問題纏身,入行形式也大多是甄選,所以企業勢出道門檻相對較高。而且如果表現不佳,站在企業經營立場上,可合理進行替換,雖然理性上可以理解,但是站在感性角度上來說還是一件慘事,而此一現象在Vtuber的活動歷史上確實是有發生過的。

相較於企業勢,個人勢缺乏了行銷資源,所以活動的限制較多,在製作影片的技術力,以及設備使用,受限都會較多,通常如果不是本身就從事業界工作,或是經濟較為富裕的Vtuber,再加上會受到相當程度的限制,而且出道之後,如果不是擁有相當程度的個人特色,最終很容易埋沒在人海之中,但是相對的由於沒有合約的限制,只要達成基本的需求,入行比起企業勢容易不少。

個人勢Vtuber「時雨羽衣」

目前為止我們探尋了Vtuber這個詞的起源,我們得以理解他的起源是源自ACG圈當中,觀眾對於動漫角色活體化的一種渴望,也得知了在更早之前就已經開啟一種全新的影片創作模式,也見證了每個時代都會有革命先烈挑戰現有文化的價值觀,科技與人文發展,讓成為Vtuber不再遙不可及,在「我也做得到」、「我也能成為她」的意識薰陶下,2020年的Vtuber產業參與者得以遍地開花。

不過從業者多也不代表產業得以成長,觀眾也是大大影響Vtuber文化成功的重要因素,但這篇礙於文章的長度就先到這邊結束了,下一篇我們將來到觀眾席,以觀眾的角度去看待Vtuber文化,究竟是什麼樣的媒體元素讓大家對Vtuber愛不釋手,而又究竟是什麼樣的網路環境造就網路迷因滿天飛;又是什麼樣的公司培養出了這群大膽挑戰傳統媒體與保守思想的Vtuber呢?我是不大行的幻哀音,我們下次見。

下篇連結:不單單是二次元老婆而已,淺談Vtuber到底為何吸引人?

Vtuber 不大行的幻哀音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