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史上的今天/任天堂FC《銀河戰士》問世 破關夠快還有福利可以看?

遊戲角落 遊戲小虎

今天是 2021 年 8 月 6 日,就在大家一邊做防疫,一邊看著電視為東京奧運的參賽選手們加油之時,不知不覺今年已經邁入 8 月份,夏天已經過完一半了,剛好再兩天就是父親節,希望大家在慶祝之時,還是要務必注意各種防疫守則喔!

常在 Steam 上面買遊戲的朋友,應該都會知道在眾多遊戲的分類標籤中,有一個叫做「類銀河戰士惡魔城」(Metroidvania),這個類別的名稱,是將 KONAMI 的惡魔城(Castlevania),以及任天堂的「銀河戰士」(Metroid)兩個字合在一起而成的,這類型的遊戲,主要玩的就是 2D 平面動作過關遊戲,但是卻參雜有相當複雜的地圖關卡,就猶如動作 RPG 一般。

銀河戰士推出時的宣傳海報

惡魔城系列在 1997 年推出「月下夜想曲」之後,就以該系列首次有的大型地圖關卡玩法聞名於玩家之間,人氣也暴漲。不過論起這種2D動作冒險類型的玩法始祖,的確還是得追朔回 1986 年的 8 月 6 日,任天堂在自家的磁碟機上所出的這款「銀河戰士」。

任天堂的銀河戰士在當初發售時的廣告影片。


任天堂另類SF風格動作遊戲 玩法精神類似薩爾達

1986 年 2 月,任天堂為自家的 FC 紅白機,發售了磁碟機系統(Disk System),首發的軟體就是鼎鼎大名的《薩爾達傳說》(The Legend of Zelda),它以 2D 平面玩法,搭配畫面切換,組成大型地圖關卡,導入搜尋道具的解謎玩法,在當時極受歡迎。

而半年後推出的銀河戰士,其實也有這樣的味道,同樣將多個畫面組成大型的關卡,並且導入探索、尋找道具的要素,只不過在玩法操作上,銀河戰士比較更像是「洛克人」、「魂斗羅」這樣的形式,藉由跳躍、射擊等方式來過關,對於動作遊戲的操作熟悉與技巧會更要求。

銀河戰士的風格和電影《異形》頗為相似,玩家必須操縱主角,賞金獵人薩姆斯・亞蘭(S...

薩姆斯的招牌特殊能力之一:變身成球體(Morph Ball),除了可以用來移動,...

遊戲導入濃厚的探索玩法,也有不少隱藏的通道,例如可以下沉的流沙,以及可以破壞的牆...

本作的主角能力機制與薩爾達傳說一樣,銀河戰士也沒有所謂的經驗值概念,是透過獲得各種道具,增加能源血量、強化自身攻擊能力,獲得可以穿越關卡障礙的道具等等,讓自己變得強大。因此探索地圖各地隱藏著的道具,就是最主要的目的。

遊戲攻略中可以獲得各種道具,用來增加薩姆斯的能源(血量),或是強化一開始的武器手...

光是看到地圖,就可以知曉這遊戲的關卡複雜度。1986 年的遊戲就已有如此程度。

順帶一提一個小趣味,有玩過經典系列 RPG 遊戲《伊蘇》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每當取得重要道具的時候都會有一小段特別的音樂,如果你剛好也有玩銀河戰士,必定會發現伊蘇跟銀河戰士獲得道具時的音樂也很像,其實伊蘇就是參考銀河戰士,而將這個音樂改編來用的。

伊蘇系列取得重要道具時的音樂。

銀河戰士取得重要道具時的音樂。


結局的畫面依照破關時間變化 想看美女真面目多加油

銀河戰士在遊戲中有個有趣的先例,就是根據你從開始到破關為止,所花費時間的不同,看到的結局畫面也會有所不同,這或許可以說是多重結局的先例吧(笑)!不過儘管如此,雖說是結局,其實差異也僅僅只是在尾聲時,薩姆斯的動作會有所變化而已。

初代銀河戰士根據破關時間的不同,最後的薩姆斯會有五種不同的動作,假如想看她的真面...

不過在當年那個民風純樸的時代,如果你在好不容易將遊戲破台,興奮地與同學討論自己所看到的結局,居然和別人不一樣時,賭性堅強的玩家基本上都會拼命去挑戰各種可能的,薩姆斯的形象也就因為這樣而被炒起來了,畢竟,誰一開始會想得到,這個帶著紅色頭盔,身穿黃色緊身衣,看起來就像個外星戰士的賞金獵人,其真面目竟然是個金髮火辣的美女呢!

薩姆斯也是任天堂明星大亂鬥的常客,圖片右方的造型為「ZERO套裝」。


作品推出間隔久 Prime系列大玩3D動作類型獲得成功

相較於任天堂其他 IP,在早期,銀河戰士似乎是比較不太受到關注的遊戲,這或許是和遊戲本身風格走的是比較科幻恐怖類型,加上遊戲畫面色調主要都屬暗色系的緣故,日本當地市場比較不愛,不過歐美市場倒是很喜歡。

也因此銀河戰士的作品推出間隔都蠻長的,1986 推出第一代之後,隔了五年的 1991 才又在 Gameboy 主機上推出二代,三年後即將邁入次世代主機戰爭之時,才又在超級任天堂上推出《超級銀河戰士》(Super Metroid)。

《超級銀河戰士》大幅強化畫面表現,並且增強系統,如新增地圖功能。在歐美遊戲界頗受...

超級銀河戰士推出之後,獲得不少好評,日本國內銷量為 71 萬,加上其他海外各地的銷量之後,也來到將近 150 萬,歐美遊戲媒體將本作列為 1994 年的「最佳2D動作遊戲」,看來異形這種宇宙怪物的 SF 題材,還是老外比較能夠接受。

1994 年的超級銀河戰士推出之後,過了 8 年的 2002 年,任天堂才又有新的銀河戰士作品出現,這一年有個大分歧出現,GBA 上推出的依舊是 2D 玩法作品,但一個以 3D 動作型態出現的新銀河戰士系列出現了,它就是 GameCube 上的「銀河戰士 Prime」。

2002 年在 GameCube 上推出的《銀河戰士 Prime》,以第一人稱的...

Prime 這個系列主打的是第一人稱玩法,並且同樣導入探索要素,儘管最初這構想遭到強烈反對,不過很明顯地,當時 3D 動作遊戲的確是受到較多玩家喜愛,特別歐美市場對於這類型更是喜愛。而自此之後 Prime 系列就走較為獨立的故事路線,自成一格。


最新作今年10月發售 終於正名中文「密特羅德」

在今年 6 月的 E3 展覽之各種相關消息中,任天堂不免俗地也公佈了一些旗下相關遊戲的新訊息,當然也包含銀河戰士在內,原本大家都以為會公布有關於早在 2018 年就有公開透露過的《銀河戰士 Prime 4》之相關消息,沒想到任天堂卻是帶給老玩家們一個更振奮的東西:「銀河戰士:生存恐懼」(Metroid Dread)。

預定將於2021年10月8日在Switch上發售的「銀河戰士:生存恐懼」之遊戲宣傳影片。

這是一款睽違了 19 年的銀河戰士 2D 玩法遊戲,上一款 2D 作品已經是 2002 年出在 GBA 主機上的《銀河戰士 融合》(2004 年同樣出在 GBA 上的「零點任務」算是初代的重製作品而非續作),有不少系列粉絲覺得,還是 2D 玩起來比較有味道。恰好近年來也流行以 3D 方式來製作 2D 玩法的動作遊戲,玩法或許不變,但導入 3D 過場劇情動畫,以及流暢度更高的動作和精緻背景,依舊很能吸引目光。

遊戲除了回歸 2D 傳統玩法之外,順便還將中文名稱正名為「密特羅德」。

近年來中文化遊戲的盛行,對於自家大作要推出,任天堂當然也會發售包含中文在內的多語系版本,而向來習慣稱呼「銀河戰士」的老玩家們,得開始熟悉另外一個新名字:「密特羅德」這就是官方確定的銀河戰士中文名稱,任天堂總是喜歡不按照俗稱,自己創一個新的名詞出來。雖然有點怪,但相信久了就會習慣的,期待 10 月新作的到來吧!

銀河戰士 類銀河戰士惡魔城 密特羅德 GBA 任天堂 遊戲史上的今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