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推特絕非數位城鎮廣場 台灣PTT相較下如烏托邦?

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
億萬富豪馬斯克表示,買下推特是為未來文明保有「一個共有的數位城鎮廣場」。紐約時報...

2013 年,時任推特執行長柯斯特洛說,推特是「全球的城鎮廣場」。2018 年,推特共同創辦人多爾西也宣稱,這個社群媒體是「數位版公共廣場」。現在,新老闆馬斯克表示,買下推特是為未來文明保有「一個共有的數位城鎮廣場」。紐約時報評論則指出,這是重大錯覺。

紐時專欄作家克萊恩(Ezra Klein)指出,把推特比喻成「城鎮廣場」,犯了三個層次的錯誤。

三層誤解

第一層錯誤是,根本沒有、也不該有所謂「全球的城鎮廣場」。這世界需要許許多多可讓民眾自由發表意見的廣場,但公共空間是在社群裡生根,有其地域屬性;就推特而言,與其說它是單一的「數位存在」,不如說它是個「數位多重宇宙」。推特對辛巴威維權人士的意義,與對英國遊戲玩家的意義截然不同。

第二層錯誤是,城鎮廣場屬公共空間,由公眾透過某種形式來管理,絕不是億萬富豪的私人玩具,隨富人善變的念頭愛怎麼玩、就怎麼玩。有別於推特,城鎮廣場存在的目的不是為股東提供投資報酬。若是掌控在一人手中,還稱的上是城鎮廣場嗎?非也,那是個店面,是個藝術專案,甚至可能是個野生動物保護區。

第三層錯誤是,對公眾而言,城鎮廣場的重要性不在於有這麼一個廣場存在,而在於市民來到此地的情況是如何。城鎮廣場可以舉行公開辯論,可以辦手工藝品展覽會,也可能舉行鬥毆,甚至變成動私刑的處決場所。文明的建立靠的不是有個能聚集眾人的場所,而是看人們聚集後會發生什麼事。

克萊恩說,推特的問題並非始於馬斯克,也不會因馬斯克而終結。推特的問題深植於這個平台的組織結構。他批評,推特讓人們能「輕易用差勁的方式討論艱深話題」,同時卻又讓使用者「以最糟的心態參與討論」。

推特的長處與缺點

他解釋,推特強迫人們把細膩的想法壓縮成簡短直白的語句。亂七八糟、不時更新的動態消息,讓人目不暇給,快速瞄一眼後,沒什麼時間能思考。執著於「讚」和「轉推」的演算法設計,意味用戶接收(和自己產製)的內容主要是迎合自己的社群,或是把原先就厭惡的人們妖魔化。引用推文的功能鼓勵的是嘲諷,而不是對話。在想法與貼文之間無縫切換,加上缺乏編輯功能,助長衝動的反應,而不是深思熟慮。

當然,推特也有長處,許多是其弱點的反面。推特可能是歷來世上最「平」的媒體,也是歷來最快速的,雖然可能令人惱怒,但亦可引人注意正在發生何事,或現在該馬上改變什麼事。推特也是異常對立性的媒體,並且讓「黑人的命也是命」(BLM)、#MeToo 反性侵性騷等運動風起雲湧。簡言之,克萊恩認為,推特的價值在於「讓發言變得輕而易舉」,代價則是「讓傾聽變得很難」。

社群媒體走到終點?

克萊恩感嘆,推特和其他社群媒體的通病是,聚焦於悲劇、衝突、憤怒,因為最能引起注意的往往是負面的人事物消息,而不是正面或中立的訊息。久而久之,眾人的注意力就像新鮮空氣、潔淨的水這些寶貴的「集體資源」一般,可能受到汙染,或是耗竭殆盡。

一些人士認為,社群網路正走到終點。一個接一個平台推出,讓使用者更容易與別人分享內容並且上癮,好讓背後的企業能販售更多的使用者眼球和資料。然而,克萊恩說,這些平台儘管情況各不相同,大多數平台如今正在走下坡。

其他模式:PTT、維基百科

社群平台採取的商業模式,若是建立在吸引人們注意的基礎上,或靠人們宣洩憤怒牟利,這樣的社群網路世界令人憂心忡忡。然而,還有其他可能的模式。

克萊恩說,數周前他與台灣數位發展部部長唐鳳談到社群媒體如何以民主方式經營,唐鳳舉台灣的批踢踢(PTT)電子佈告欄系統(BBS)為例說,PTT 建立在台灣學術網路的資源之上,至今仍由當初創立的學生團體所擁有,也是台灣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初能夠快速、有效因應的一大因素。

唐鳳告訴他,PTT「沒有股東,沒有廣告主,全在學術網路之內,全是開放原始碼,全由社群管理。人們可以自由加入,是個公共的數位空間。」

克萊恩說:「那聽來像是個烏托邦。」

他後來也想到,維基百科(Wikipedia)的經營方式也相似:至今造訪人氣仍旺,且由美國非營利性的維基媒體基金會擁有和管理。維基百科一直忠於成立時的初衷,不曾試著轉向視頻,或自我改造成以內容演算法(algorithmic feed)為中心,試圖吸引使用者注意並從中得利。它是共享資源,但也有人管理,目的是讓大眾能利用它,而不是讓它能利用使用者。它給出的遠超過獲得的。它默默壯大,提醒世人:仍可能有一種截然不同的網路世界,以不同的方式治理,為不同的目的而存在。

圖/mitsloan.mit.edu(左)、報系資料照(右)

PTT 馬斯克

留言